2014年自然生態環境
2015-06-05
狀況
生态環境質量
2013年2[2受数据收集时间所限,生态環境質量评价较其他环境要素滞后一年。],2461个县域中,生态環境質量为“优”、“良”、“一般”、“较差”和“差”的县域分别有558个、1051个、641个、196个和15个。“优”和“良”的县域占国土面积的46.7%,主要分布在中国秦岭淮河以南及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一般”的县域占23.0%,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中西部、内蒙古中部、青藏高原等地区;“较差”和“差”的县域占30.3%,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如内蒙古西部、甘肃中西部、西藏西部以及新疆大部等。
生物多樣性
在生態系統多樣性方面,中國具有地球陸地生態系統的各種類型,森林類型212類、竹林36類、灌叢113類、草甸77類、荒漠52類。中國淡水水域生態系統複雜,自然濕地有沼澤濕地、近海與海岸濕地、河濱濕地、湖泊濕地等4大類,近海有黃海、東海、南海和黑潮流域4個大海洋生態系,近岸海域分布濱海濕地、紅樹林、珊瑚礁、河口、海灣、瀉湖、島嶼、上升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以及海底古森林、海蝕與海積地貌等自然景觀和自然遺迹。在人工生態系統方面,主要有農田生態系統、人工林生態系統、人工濕地生態系統、人工草地生態系統和城市生態系統等。
在物種多樣性方面,中國擁有高等植物34792種,其中苔藓植物2572種、蕨類2273種、裸子植物244種、被子植物29703種。此外,幾乎擁有溫帶的全部木本屬。中國約有脊椎動物7516種,其中,哺乳類562種、鳥類1269種、爬行類403種、兩棲類346種、魚類4936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共420種,大熊貓、朱鹮、金絲猴、華南虎、揚子鳄等數百種動物爲中國所特有。已查明真菌種類10000多種。
在遺傳資源多樣性方面,中國有栽培作物528類1339個栽培種,經濟樹種達1000種以上,中國原産的觀賞植物種類達7000種,家養動物576個品種。
受威脅物種
對34450種高等植物的評估結果顯示,絕滅等級(EX)27種,野外絕滅等級(EW)10種,地區絕滅等級(RE)15種,中國高等植物受威脅的物種共計3767種,約占評估物種總數的10.9%;此外,屬于近危等級(NT)的高等植物有2723種,屬于數據缺乏等級(DD)的有3612種。需要重點關注和保護的高等植物達10102種,占評估物種總數的29.3%。
自然保護區
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護區2729个,总面积约14699万公顷。其中陆域面积14243万公顷,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4.84%。国家级自然保護區428个,面积约9652万公顷。
海洋国家级自然保護區 2014年,海洋生物物种类国家级自然保護區中: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護區文昌鱼栖息密度为18个/平方米,生物量为4.1克/平方米,2002年以来,文昌鱼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总体呈下降趋势,2014年文昌鱼栖息密度为历史最低,文昌鱼栖息地砂含量变化及沉积物类型改变是导致文昌鱼栖息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象山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護區的鸟类数量增加;南麂列岛国家级自然保護區的野生水仙花分布面积增加,鸟类种类保持稳定;厦门珍稀海洋生物物种国家级自然保護區共观测到中华白海豚204次、633头次,均较上年明显增加,文昌鱼栖息密度和生物量较上年下降;广西山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護區内共监测到红海榄、木榄、白骨壤、秋茄和桐花树等红树品种,平均密度为0.66万株/公顷,与上年相比基本保持稳定,部分红树受到虫害和外来物种的威胁;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護區红树的平均密度保持稳定,鸟类的种类与上年相比明显增加;广东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護區、海南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護區活珊瑚盖度下降;海南万宁大洲岛国家级海洋生态自然保護區活珊瑚盖度整体保持稳定。海洋自然遗迹类国家级自然保護區中: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護區的海岸沙丘最大高程为36.8米,鞍部高程为21.4米,与上年相比基本保持稳定,脊线最高点位置向西北移动2.65米;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護區的古贝壳堤面积基本保持稳定;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護區的贝壳堤主要分布于大口河、高坨子岛-棘家堡子岛和汪子岛,2014年监测到新生贝壳堤,现有面积为39.8公顷,比上年增加1.2公顷;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護區的古树桩数量及完整性基本保存完好。
重要濱海濕地 2014年,監測的典型河口生態系統均呈亞健康狀態;多數河口生態系統海水呈富營養化狀態,長江口部分區域出現低氧區;部分河口生物體內镉和石油烴殘留水平較高;雙台子河口浮遊動物密度偏低;灤河口-北戴河浮遊植物密度偏高,大型底棲生物生物量偏低;黃河口浮遊植物密度偏高;長江口大型底棲生物密度偏高;珠江口大型底棲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偏低;與上年相比,灤河口-北戴河、黃河口、珠江口魚卵仔魚密度增加。監測的紅樹林生態系統中,廣西北海、北侖河口紅樹林生態系統均呈健康狀態,監測區域的紅樹林面積和群落基本穩定,紅樹林底棲生物密度和生物量較高;部分林區仍有蟲害發生,外來物種互花米草仍對山口紅樹林的生長産生威脅。監測的灘塗濕地生態系統中,蘇北淺灘灘塗濕地生態系統呈亞健康狀態;部分區域海水中營養鹽含量劣于第四類海水水質標准,溶解氧含量較低;浮遊動物密度偏低,大型底棲生物密度和生物量異常偏高;生物棲息環境惡化趨勢未得到有效遏制。
外來入侵物種
2014年,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受外來入侵物種破坏形势仍然严重。目前外來入侵物種有544种,比2010年增加了11.5%。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全球100种恶性外來入侵物種中有50余种已入侵中国。常年大面积发生危害的物种有120多种,每年仅水花生、福寿螺等20种主要农业外來入侵物種造成的经济损失达840亿元人民币。外来物种入侵危害区域涉及农田、森林、湿地、草原等各个生态系统,造成野生生物资源濒危。
措施與行動
【生態文明建設】积极开展生態保護红线划定工作,印发了《国家生態保護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起草了《关于构建国家生態保護红线体系的指导意见》,完成了《关于生態保護红线划定工作有关情况的报告》,编制了《国家生態保護红线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国家生態保護红线监管绩效考核办法》。推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2014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扩大到512个县。积极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全国有96个园区开展建设,其中34个园区被正式命名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启动“银政投-绿色信贷计划”,面向环境友好型和环保产业中的中小企业,有效解决企业环保融资中普遍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有效吸引社会资本在生态环保领域的投入。
【全国自然保護區综合管理】2014年,新建21处国家级自然保護區,调整4处国家级自然保護區的范围。22处自然保護區晋升国家级,6处自然保護區进行了调整。批准了浙江开化和仙居作为第二批国家公园的试点。新公布第八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36个,新增水生生物国家级自然保護區1个,新建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10处。新启动封禁保护区试点县23个,启动国家沙漠公园试点32个。出台了《国家级海洋保护区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指南》等重要指导文件,加大基础管护设施、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的投入力度,建设国家海洋保护区管理系统平台,提高海洋保护区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开展了国家滨海湿地监测中心建设项目,试点开展了滨海湿地资源狀況调查工作,探讨了滨海濕地保護管理的新模式。
【生物多樣性保护】2014年,国务院副总理、中国生物多樣性保护国家委员会主席张高丽主持召开中国生物多樣性保护国家委员会会议,宣布了中国生物多樣性保护国家委员会成员名单,审议通过了有关加强生物多樣性保护的文件,部署了下一步生物多樣性保护的重点任务。印发《联合国生物多樣性十年2014-2015年度中国行动方案》。举办《生物多樣性公约》南南合作和城市生物多樣性亚洲区域研讨班暨“5.22国际生物多樣性日”纪念活动。
【濕地保護】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成果表明,全国湿地总面积5360.3万公顷,湿地率为5.9%。2014年,实施了《全国濕地保護工程“十二五”实施规划》,实施中央财政退耕还湿、湿地生态补偿和濕地保護奖励等试点项目331个。在全球首次对辖区范围内所有国际重要湿地完成了健康功能价值评价,每年每公顷湿地价值为11.4万元。启动了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的泥炭沼泽碳库调查。GEF5期项目全面启动。新批国家湿地公园(试点)140处,新增濕地保護面积50多万公顷,20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通过验收。建立了黄河濕地保護网络。
【外來入侵物種防控】2014年,发布了《中国外來入侵物種名单(第三批)》。根据公布的三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录,在云南部分保护区开展现状调研和入侵危害的分析,并进一步研究控制方案。在云南开展紫根水葫芦的治理蓝藻的防除示范,在广西北海开展互花米草的防除示范,在湖北英山、辽宁沈阳和重庆潼南分别开展福寿螺、豚草与水葫芦的3次全国性现场集中灭除活动。以薇甘菊、黄顶菊、刺萼龙葵、福寿螺等外來入侵物種为对象,开展外來入侵物種的化学、生物、替代防治技术研究。